(三)涂料常见病态及防治方法
一、涂料施工前的病态
1、发混
清油、清漆不透明,产生的混浊现象称为发混。这主要是溶剂选择不当,吸潮、含水、反应不完全、储存温度过低、单体析出等原因造成的。可通过更换溶剂、过滤、回锅反应、提高储存温度等方法解决。如轻度发混,可视情况加入一些醇类溶剂解决。
2、变稠
涂料在储存期内粘度增加,变得难以施工的现象称为变稠。其原因是:漆料酸价太高,与碱性颜料发生皂化;桶罐漏气,溶剂挥发;桶内混入水分或颜料含有水分;贮存温度过高,使漆料加速聚合;贮存温度过低,会增加涂料的粘度造成施工困难。补救办法,视具体情况,可加入相应的溶剂,搅匀调整粘度后使用,也可移入暖房贮存2一3天后,让其恢复原来的稠度。
3、沉淀结块
色漆的颜料沉于桶底,甚至结成硬块,称之为沉淀结块.其原因是:贮存时间过久,颜料比重大,特别是红丹、铬黄;颜料粒子过粗;漆料粘度过低;砂磨分散不够均匀等。预防办法是在贮存期间包装罐要密封完好,定期倒放或横放,使用前把沉淀部分搅拌均匀,必要时搅拌后过滤去除沉淀物。
4、结皮
漆料开捅发现一层油皮,称为桶内结皮。其主要原因是:装捅不满或桶盖不严;漆料中桐油量大,或聚合过度;催化剂用量太多。漆皮必须揭去或过滤后使用;可加入一些防止结皮的物质,如防结皮剂等。
二、涂料施工时出现的病态
1、流挂
在垂直表面施工时,漆液向下流淌,使漆膜厚薄不均,似流泪或挂幕下垂样,叫流挂。漆料粘度太低、干性太慢、涂料中重质颜料过多或分散不均匀、对物面附着力差、漆刷蘸漆过多、漆膜过厚、施工时气温太高以致快干涂料来不及流平就干了等,都是产生流挂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可酌情提高施工粘度,调整喷涂压力和适当增大喷距等.以防止和减少流挂。
2、咬底
上层漆将底层漆的漆膜软化咬起的现象称为咬底。这是由于底层涂膜不能适应上层漆液中的较强溶剂的侵蚀而出现的弊病。底漆未干透.上层漆的溶剂太强;底面漆不配套(如硝基漆用于油性底漆上)等都是咬底的原因。注意施工方法、两层漆之间施工间隔和底面之间的配套性,以及合适溶剂的应用可防止咬底。
3、慢干和返粘
涂料施工后,涂膜在规定时间内不干或结成膜后还有粘指现象称为慢干和返粘.溶剂挥发性差,底漆未干透就涂面漆:施工湿度太大,气温太低;表面处理不净,沾有油污和蜡质物;涂料中混有杂质或漏加催干剂、固化剂等,都是产生慢干和返粘的原因。
4、针孔
涂膜上出现圆形小孔,中心有固体粒子,周围为凹入圆圈的现象称为“针孔”。涂料含水,颜料润湿性不好,溶剂挥发过快或烘漆过早放入烘房,涂漆过程中刷漆用力过大或滚涂时滚轴转动过快,产生的气泡来不及逸出,挥发性涂料施工气温过高,喷涂方法不当等,都会引起针孔。由于产生针孔的原因不同,故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适当措施解决。
5、发白
涂膜干后泛白失光斑点的现象称为发白.主要是由于施工湿度太大(相对湿度大于80%)和溶剂挥发太快而使涂膜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致使水汽凝聚在涂膜上从而使树脂或纤维素沉淀出来造成发白现象。一般快干型涂料(如硝基、过氯乙烯、热塑型丙烯酸等)中由于含有大量低沸点溶剂和稀释剂,固容易发白。若加入防潮剂和适量高沸点溶剂以调整溶剂配方,或改善施工环境,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水分等均可防止发白。
6、发花
复色漆在涂装过程中或干燥成膜时,涂膜颜色及色调发生一些不均匀的现象(如泛黄、浮色、泛金光及丝纹等)称为发花。这主要是由于颜料比重及颗粒大小不同的颜料润湿性差,吸潮性大,吸油量大等原团引起的。遇此情况可采取加入适量助剂如防发花剂加以解决。
7、皱纹
除皱纹漆外,涂膜在干燥过程中急剧收缩成很多弯曲棱脊的现象称为皱纹。干料搭配不当或加量过多,涂膜外干内不干,涂膜过厚,外层先行结膜,涂漆后在烈日下曝晒或烘烤温度过高等,都会引起涂膜起皱。遇此情况,可采用更换催干剂或控制用量,改善施工等方面加以解决,快干性的油漆和慢干性油漆不可掺合使用。
8、桔皮
结皮就是涂膜表面形成许多半圆形如桔子皮的弊病。其原因是:施工时喷涂不当;低沸点溶剂太多,急剧挥发;粘度大,来不及流平等。预防办法是采用沸点较高的溶剂,也可适当调整喷涂施工条件和施工办法。
9、起泡
涂膜表面出现大小不同圆形突出物(泡子)的现象称为起泡。漆膜起泡的原团,有的是施工不当,也有是环境影响。例如底漆未干即涂面漆;物面含有水分或施工环境十分潮湿;在多孔表面上涂快干性涂料等。为防止漆膜起泡将物件表面彻底进行处理,排除水分;在多孔表面上,先涂一层稀薄漆液,使封闭的空气及时逸出;合理选择油漆品种等。
10、露底
色漆遮盖不住底漆的现象叫露底。主要是涂料中颜料不够或颜料遮盖力太差;施工时加入溶剂过多;漆液未经搅均匀等造成。
11、变黄或发黑
涂料的颜色发生变化,尤其是烘烤成膜的氨基漆较易变黄,其原因是烘烤温度过高。浅色油基漆,因催干剂用量过多,也会变黄。铜金粉、铝银粉和含铅的颜料遇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极易变黑。另外含有铁兰和铬绿颜料的色漆,施涂在碱性物面上即变色。
12、渗色
面漆把底漆溶解,使底漆的颜色渗透到面漆上来的现象称为渗色,又叫咬色。在红色底漆或沥青漆上涂浅色漆时,经常出现这种渗色现象。其原因是底漆未干透,面漆溶溶解了底漆漆膜;底漆中含有染料,沥青等又没有涂封闭层都会在涂面漆后出现渗色。防止渗色的方法是:底漆干透后才涂面漆;采用挥发速度快的,对底层漆膜溶解能力小的溶剂;涂刷底漆前,彻底清除油污、沥青、染料等。
三、涂料施工后出现的病态
涂料干燥成膜后应举有一定的耐久性。如施工后不久出现剥洛、失光、粉化、龟裂等现象,这是不正常的病态,现将其发生原因简述如下:
1、失光
涂料干操成膜后经短时间(数小时或数天)光泽缓慢消失的现象称为失光。室外的漆膜,经过长期曝晒而是去光泽的现象不属此例。失光的主要原因是:油料、树脂用量不足或彼此不相容以及聚合度不当;稀释剂用量过多;天气寒冷或高温环境下施工;烘漆施工后,稀释剂未挥发到一定程度就送入烘房;涂漆后大气烟熏;物面处理不好或底漆未干透等。消除的方法是将涂膜擦干净后再涂饰一到面漆,并且须注意,面漆料中不能任意掺入较多稀释剂;施工中要按施工技术要求进行。
2、粉化
涂膜表面出现粉层,用手触之即粘在手上的这种现象称为粉化.产生粉化的原因主要是涂料配方不当,使用了不耐晒的树脂和颜料,误将室内用用于室外;涂膜太薄等。粉化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先及于涂膜表面,每次粉化很少,余下的涂膜仍可保持完整,一直到完全破坏为止。在湿热地区涂膜较易粉化.克服方法是:选择质量较高的涂料;漆膜应达到足够的厚度,漆膜未干透不允许遭受日晒雨淋等。
3、生锈
涂膜的生锈即涂漆钢板(或其它金属)产生锈蚀的现象.这一现象发生的早期涂膜透黄色,而后涂膜破裂,出现点蚀,丝状腐蚀甚至孔蚀。涂漆前表面处理不好(如有锈点等),涂膜太薄,水和氧气易于穿透涂膜直达金属表面;漆膜碰伤或有针孔等容易引起膜下腐蚀的发生。即所谓涂膜生锈。
4、剥洛
漆膜发生龟裂而失去附着力以致脱离被涂物面或与底漆分开而脱落的现象称为剥洛。在涂膜剥洛之前往往要发生脆化而小片脱落,有时也将发生卷皮而使涂膜大片脱落.产生这一病态的主要原因有物面不洁,沾有油污、水分、铁锈或其它污物。物面处理不当,底、面漆不配套等均会产生剥洛。除以上介绍的涂料病态和防治方法,在实际使用中还会遇到其它质量问题,可能由漆的质量不稳定或施工条件的不良等因素引起,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